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在夏河县海螺湾大剧院精彩上演,当地广大群众和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共享这场文化盛宴。当现代舞台的灯光照亮藏戏演员华美的服饰,当古老唱腔在剧院穹顶交织,这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戏剧传奇,正以鲜活的姿态诉说着“南木特”藏戏从寺院法舞到国家级非遗的蜕变之路。

图片

“南木特”藏戏是藏语“རྣམ་ཐར།”的音译,具有传记、故事之意。因起源于18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故也称“拉卜楞寺藏戏”,后流传于青海、四川等安多藏区,统称“安多藏戏”。

南木特藏戏最早在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保亲自授意倡导下,由当时正在任拉卜楞寺第21任法台的第三世贡塘·丹贝根据《米拉日巴传》、《米拉日巴道歌集》创作改编了《米拉日巴劝化记》,并编排了一部情节法舞叫“哈羌姆”(即鹿舞剧),这是甘南“南木特”藏戏的雏形。

图片

二十世纪初,第五世嘉木样远赴西藏学法时被藏戏“阿吉拉姆”所吸引。1940年他返回拉卜楞寺后,授意本寺琅仓·尕藏洛西嘉措活佛剧中男女角色均由寺院僧人担任等开始创写剧本,编导排练藏戏,为此琅仓活佛专程去拉萨学习。1946年,首部安多语的“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诞生,并在拉卜楞寺正式演出,反响热烈并迅速传播至附近甘、青、川等地,催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藏戏剧种。为促其发展,琅仓活佛在内蒙古地区讲经和建寺的十年间多次赴北京观看和研究京剧,与梅兰芳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交流,将京剧元素融入创作,提升了藏戏的艺术水准,后又创作了《罗摩衍那》、《顿月顿珠》等多部剧本,丰富了“南木特”藏戏剧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得到解放,文化生活日趋活跃,“南木特”藏戏迎来发展契机,剧目不断增加。1955 - 1956年,拉卜楞寺、宁玛寺先后排演了《达巴丹保》、《智美更登》等多部“南木特”藏戏,还参加汇演获奖。此后在甘南民间广泛传播,至五十年代末演出团队达30多个、剧目十余种。“南木特”这一戏剧艺术之花在甘南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然而好景不长,六十年代“南木特”藏戏的发展受阻,一直陷入停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南木特”藏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获得再生。1978年夏河九甲乡奥去乎村成立了藏戏队,排演了传统藏戏《曲杰诺桑》、格萨尔王传《降魔》之部;1980年拉布卜楞尼玛藏戏队排演了《赤松德赞》;1981年“甘南州藏剧团”正式成立,并在1982年举办全州首届“南木特”藏戏调演,推动全州藏戏复兴和发展。之后,甘南州众多乡村、学校先后成立藏戏队,为群众演出。甘南州藏剧团成立后,坚持创作方针,不断探索,创排多部优秀剧目,还重新修改提升传统剧目,赢得观众赞誉。同时编排歌舞节目,在深入农村牧区演出的基础上,努力走出甘南、甘肃,走向世界。2011年,“南木特”藏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南木特”藏戏作为藏戏地方剧种中的璀璨明珠,是藏戏大家庭里一个重要的直系分支与独特地域流派。它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的表演形式,不仅在安多藏区收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喜爱,更在整个藏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当之无愧是藏族乃至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绽放的一朵绚丽奇葩。

在此,我们诚挚地欢迎大家来到“南木特”藏戏的诞生地——夏河,在这里,您不仅能领略到夏河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更能亲临现场,欣赏原汁原味的“南木特”藏戏,感受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开启一场难忘的艺术之旅。





点赞(895)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78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