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各族人民支援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 ,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全面抗战”的口号,呼吁各族各界人士团结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寇的侵略,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地处大西北后方的甘南各族人民虽然远离抗战前线,但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向,爱国热情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甘南各族人民以多种形式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

1935年9月初,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迭部达拉沟,中共中央随即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红军在达拉河西岸附近岩石上写下“北上抗日,夺回失地”的大幅标语,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1936年8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临潭新城后,成立了“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军”,发出了《告西北各族父老兄弟姐妹书》,号召西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同时,红军还在临潭地区建立了县、乡苏维埃政权,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募捐”活动。联合当地各社会团体、学校等,利用各地集市、庙会和传统节日,在人口集中的村镇,通过张贴抗日标语、散发传单、办墙报、贴漫画、演出话剧、教唱抗日救亡革命歌曲等,积极宣传抗日,以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形成抗日救国的热潮。

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下,甘南各族各界人士,纷纷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捐钱、捐物等方式支援抗日前线,表达对前线将士的慰问。1938年8月国民党临潭县县长聂迥凡,向在山东抗日战场上阵亡的临潭籍战士的家属一次性发放抚恤金300元,以后每年向其家属发放抚恤金120元,用实际行动安抚抗日阵亡的家属。“卢沟桥事变”一周年纪念活动时,临潭县政府在新城修建了一座抗日将士纪念碑。1941年临潭县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在全省范围内的募捐飞机款运动,所筹款项用于支持扩建西北兰州空军,拦截日军飞机轰炸,并在新城、旧城周边的山头修建了个防空监视哨所。在抗战期间,临潭县共捐资白洋3万元,捐献战马300匹,有570多名青壮年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他们有的为国捐躯,有的成为英勇杀敌的抗日英雄。1941年临潭县民众纷纷集资,在新城城隍庙修建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忠烈祠”,以示对英烈们的缅怀和哀悼,让他们的功绩彪炳千秋、永存史册。

图片


1936年红军长征在临潭时,在洮阳公社张贴的“抗日救国经费募捐启示”。

1937年冬,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活佛洛桑嘉木样·益西丹贝坚赞在拉卜楞寺地区成立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慰劳前方抗日将士代表团,黄正基(阿旺将磋)任团长。他们制作了8面锦旗,携带大批慰劳品,奔赴北方各个战区慰劳抗日将士。因当时交通不便,再加上到处战火纷飞,代表团辗转奔走,用了近1年的时间,才慰问完各个战区。黄正基由于疲于奔波,身染重疾,经医治无效身亡,年仅28岁。

1940年,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从拉萨学法回到拉卜楞寺后,随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中。他依托自身的影响力甘、青、川、康四省边区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每到一地,都向当地各族群众广泛宣讲抗日救国主张,揭露日寇的暴行,号召四省边区各族同胞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图片


黄正清司令率领的拉卜楞寺僧俗代表团慰问抗战将士。

1942年五世嘉木样活佛又委派其长兄拉卜楞寺保安司令黄正清,率领由当地僧俗群众50人组成的致敬团抵渝致敬,前往各战区看望慰劳前线将士并向重庆国民政府捐献价值30架飞机的抗日捐赠款(每架约折合白洋15万枚)。重庆各大学还邀请黄正清发表讲话,黄正清向广大师生介绍了安多地区群众积极支持抗日的情况此举当时被各大报纸报道,在国内国际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民政府对甘南人民的爱国热情大加赞扬,为表彰拉卜楞地区广大僧俗群众的抗日爱国行为,特授予“输财卫国”匾额一块,至今保存在拉卜楞寺内,这些都是当年甘南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将永载史册。

在抗日战争中,甘南各族人民和中华儿女一道,同心协力,并肩作战,共同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州委党史研究室撰稿)

来源:中共甘南州委党史研究室


点赞(623)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54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