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史称“第二西藏”的拉卜楞是藏传佛 教盛行的一块吉祥圣地,亦是安多藏区佛教及文化 艺术中心地之一。这里不仅继承着博大精深的藏族 传统文化,而且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文章就 该地区服饰文化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三 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突出了地域特色,反映了拉卜楞人不同的心理动机和复杂的生活模式。 【关键词】拉卜楞;服饰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艺术特色
拉卜楞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闻名遐迩的 拉卜楞寺坐落在此,史称“第二西藏”。拉卜楞是藏传佛教盛行的一块吉祥圣地,亦是安多藏区佛教及文化艺术中心之一,这里不但继承着博大精深的藏族 传统文化,而且孕育了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民俗文 化,由于地域之特殊,其文化习俗丰富多彩、独辟蹊径。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的有关衣饰穿戴,主要包括 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等等。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 文化发展史吿诉我们,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时, 各种活动都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这时,人们意识 中并不会产生审美心理。从考古学角度而言,人类最 初的审美对象往往是实用对象,或是生产中工具,或是所猎获动物,比如考古发现的装饰品兽牙、贝壳、鱼骨等。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与人们居住 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我国各民族所穿用的各类不同的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和气候对服饰样式及其使用价值等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各地区、各民族生 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就拉卜楞地区而言,由于特殊地理 环境和与周边民族的频繁交往,使本地区在服饰上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地区差异,形成了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文化,成为安多藏区服饰文化中的一枝独特而斑斓绚丽的奇葩。从总体而言,拉卜楞藏族服饰富丽堂皇而又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这充 分展示了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拉卜楞人爱美的天性。
一、历史渊源
服饰文化作为藏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该 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同时又 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心理沉淀。为此,在谈论拉卜楞地区的服饰文化时,就不能脱离 整体藏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 之木,因为,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出现,都有其形成、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以及它所生存的土壤基地。也就 是说,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主流一同 源性,也有其支流一弛域性。
(一)考古及文献记述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藏汉文史籍、壁画等看,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早在统一的藏族形成之前就已形 成,它是藏族先民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和与四邻部族 不断融合的结果。
经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潜心研究证明,早在 公元前io世纪前后,作为藏族前身的有关部落的服 饰就已具备了现代服饰的基本特征,历史源远流长。 在距今4000余年“昌都卡若遗址”中,出土的精致 骨针表明此时卡若人已有熟练的工艺品加工技艺, 并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卡若饰品多以石、玉、骨、贝 等为原料,加工出笄、璜、珠、镯、项链、贝饰、垂饰等 人体配套饰品。①根据战国至秦汉时期墓葬群出土 的青铜器上的人像,近300人物图像中有辫发者, “其服饰特点是:男女均梳双辫,均穿袍式衣服或毛 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部有发饰。辫发是 羌人或藏族先民吐蕃人的发型特征,”、“在接连青 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里,有古干 尸出土,距今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古尸出土时, 头发梳成许多根小辫。男尸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 筒皮靴,靴筒外有毛织带裹腿,胸际佩戴着小铜刀;女尸穿毛布长袍,腰间束带,脚穿长筒皮靴,毛织带 裹腿,皮靴上附有小件铜饰品。毛织物多以红、绿、 黑、褐等色块组成方格和彩条。这种毛织物的颜色 和造型与现在藏区手工纺织的毛织品有惊人的相 似之处。”②从上述代表性的考古发现中反映,藏族 先民在很早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形制稳定、造 型丰富的人体配套饰品,对美也有了很高层次的追 求,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今天拉卜楞地区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脉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服饰便不断完善、丰 富,在藏王直贡赞普和布德贡杰时期,西藏地区的 铜冶炼和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平,岀现了盔甲、 剑、矢、铜镜等军民用品,尤其是盔甲等器具上的 缕刻和装饰日趋复杂,这对藏族服饰步入金属时 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创造 空间,同一时期“藏族已能纺毛线织倍精以作衣” ③。吐蕃时期,其部落之一的女国人即是披发覆面, 唐明宗时,吐蕃使者仍是“发乱如蓬”④。赤祖德赞 (热巴巾)以前,赞普皆为披发,赤祖德赞不喜欢披 发,故将其编成辫子,遂被称为“热巴巾”赞普,意 为“发辫的赞普”。后晋时,高居海出使于闻,过吐 蕃界,见其“男子冠中国帽,妇人辫发”(见《新五代 史》卷74《四夷附录第二•于闻》)。以上史料明确记 述了吐蕃藏族社会的服饰特点。公元633年,松赞 干布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此时,藏族服饰进一 步改进和美化,尤其是贵族服饰步入制度化。据安 旭主编的《藏族服饰艺术》记:国王头缠绸巾,身着 锦缎半月形披风,足登螺尖藏靴。王妃则身着深蓝 色上衣,长袖触地,下穿黑绸裙,头发辫成许多小 辫,戴耳环,脚登偏,冬天穿外绣各种花纹的皮袍。一般百姓,夏天穿毡袍,冬天穿无面的皮袍,袖口 长而宽大,妇女喜面涂成赭色⑤。众所周知,松赞干 布建立政权后,不久就将包括拉卜楞在内的安多 地区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其后按吐蕃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制度来治理安多藏区,同时又将其后 裔迁入今安多广大地区,这些移民带着吐蕃本土 浓浓的生活习俗与当地人相融合,使其服饰文化 自然传入和影响了拉卜楞地区。另外,吐蕃王朝强 盛之时,向东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武力扩张(公 7-9世纪),碰撞的结果使西藏与包括拉卜楞地区 在内的其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 活习俗等方面均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和交触。笔者 认为,以上史料是拉卜楞地区服饰文化形成的重 要渊源和最根本的基石。
据《安多藏族史略》载:“《后汉书·西羌传》云:‘羌无戈爰剑者,秦后公时(公元前474-443年)为秦所执,以为奴隶’,之后,爰剑逃亡河湼。‘爰剑从 秦逃出后,秦人追之急,藏于岩中,得免’。……既出,又与一位受过則刑(割去鼻)的女子相遇于野, 结成夫妻。这位女子以为自己受过刑辱,无鼻、耻其 状,乃把头发散披于面,羌人因以为俗云云(今藏族 女子中还流行着梳很多条细而长的发辫,散披头 首,似同此段历史有关)。”⑥作者的这一观点,笔者 认为不无道理,因为,据许多史料记载,居住在我国 西北部的“西羌併非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且历史 学家认为,藏族的渊源也与羌人有关。当时无戈爰 剑夫妇所落脚的地区正好处在现青海西宁、海南、黄南、湼源以及甘肃甘南西部。从宏观上看,拉卜楞 服饰具有多元化、多方位发展的特点。作为一种独 特的服饰文化形态,首先是本地区居民在本民族服 饰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在有效地将自己文化加以改进从而更进一步适应生存环境的同时,又与其它文 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最终成为我们在今天看到的、人们惯用的拉卜楞独特服饰文化。
(二)传说故事
在拉卜楞地区,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袍,在宽大 而合身的衣袍边上镶有名贵的水獭皮、虎豹皮以及 各色丝绣制的花边,在妇女头、颈、衣服上还饰有各 种珍宝。在藏族文化史中,对这些独具一格的服饰 特点有许多传说故事。据丹曲博士所著的《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中记:•相传七世纪初,藏族先祖吐蕃王朝的军队四处征战,先后兼并青藏高原各族、部,定都拉萨。为 奖赏有功的参战英雄,特授予一种围带。这种围带 长约三尺,宽二寸左右。佩戴时把两头连接起来, 斜套在左肩上右肩下。这种英雄荣誉围带,用三种 贵重兽皮制成,分别授予三种不同等级的英雄。一 般对特级战斗英雄要授予水獭皮制成的围带;对 二、三级战斗英雄,分别授予虎皮和围带。战争的节节胜利,使许多参战的将士都佩戴上了各种各样的围带。由于围带佩在身上参战时很不方便,于是有的将士干脆把围带缝制在衣服上,不久,这种 做法流行于全军。后来,有些妇女便在参战丈夫的围带上精心绣上令人喜爱的花边,它逐渐演变成 手工绣制的衣边,在藏族人民群众中逐渐流传下 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军队中的授勋办法早已改变。但人们觉得,在缝制衣服时,如果缺了这条“围 带”,服装将大为逊色。所以,这种英雄围带在完成 其军队的历史使命之后,又肩负起美化藏族服装的重任,流行在我国藏、青、甘、川以及滇等广大藏 族地区。
另一则相传,在一千三百年前开始修建布达拉 宫时,虽然精明的松赞干布有智慧超群的大臣禄东 赞,但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所 以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西藏妇女们的地位普遍高于男人们的地位所致。初建布达拉宫时,总是受到霹. 雷、暴雨和龙卷风的袭击,建筑计划一筹莫展。后 来,从阿里地区来了一位卦师,他说:要建成布达拉宫唯用魔石和蛇身缠在所有女人的头上,或吊在背 上,才能消除天神的发怒。松赞干布接受了卦师的 建议,马上发布旨令,按此行事,于是,工程顺利进 行。自此,这种魔石等逐步演变成了上缀琥珀、玛 瑙、珊瑚等各种宝石布带的头饰,沿袭流传于广大 藏区。⑦这两则传说生动形象的讲述了藏族服饰用 水獭皮、虎皮、豹皮镶边和妇女头饰琥珀、玛瑙、珊 瑚等的简单历史和由来,虽然还有待于我们去作进 一步的研究确证,但也不能排除有这一历史传说直 接影响和不断延续的可能性。因为,传说故事本来 就是人民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创造出来 的口传文学,是一种在广泛、浓厚生活基础上的艺 术创造,一般都鲜明、强烈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人生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们认为,这段史料也反映和表现了藏族服饰起初产生和演变的简单历史,有一 定的可信性和历史真实性。
二、服饰类型
拉卜楞服饰由帽、衬衫、袍、靴、腰带等组成。除 腰带之外,均分冬装、夏装、春秋装三类,每一类服 饰又分平日着装和节日盛装,其款式多样,贵贱各 异,加之华丽雅致、异彩纷呈的发饰和纹样细密、扁 圆的民间艺术品,共同构成了拉卜楞地区的服饰文 化艺术。以下按秋冬装、春夏装作以简单介绍。
(一)秋冬装
拉卜楞服饰的制作不但有藏族传统风格,而且 也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和 时代感。在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拉卜楞服饰 在广大安多藏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无论其款式 或其选料都具超前意识,美与审美达到了高度结 合、和谐统一。
在拉卜楞,冬天穿用羊皮制作的藏袍,拉卜楞 藏语称其为“孜化”。这种藏袍是用大羊皮熟化缝 制而成,不挂面子。男式“孜化”在领口要镶豹皮, 袖口、襟部饰15公分宽的黑布,有的紧挨黑布缀 以二指宽的黄锦缎或红布条,袖长与袍齐身。女式 “孜化”装饰繁杂,色彩绚丽。领部除镶豹皮外,还 在领脚处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下襟处用三 种纹样的饗箱叠缀,有的在僵德上缀以三指多宽 的水獭皮和织锦花边,也有在翟倍上镶30公分宽 的红、绿、黄布条。袖口装饰依次为白羔皮、豹皮、 各色布条、精置和织锦花边,与襟大体取得一致。袖筒右长左短,因右臂外伸,故右袖垂挂在腰后O 这种袍子的价值都在几千元或万元以上,穿上去 美观大方,富丽华贵。“孜化”一般穿用于牧区,城 镇居民很少穿用,这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无论 男女,都内着半高领、斜开襟的锁边夹袄,料为绸 缎,颜色多为红、绿、蓝和咖啡色(男士多用这种颜 色),领缘及襟边镶金黄丝段。腰系3米多长的红 绸带一条,身后打结,并吊出30多公分。在腰带上 加系名叫“恰玛”的革带,妇女腰带上佩挂银或铜 制各式奶钩,上嵌红珊瑚、绿松石。这种奶钩最初 是妇女挤奶时挂桶的劳动工具,现已演变成银制 的纯装饰品。在藏袍上除佩带奶钩外,还佩挂有一 种名叫,,隆高”的银制饰品,拉卜楞一带由半圆形 和方形物连接在一起,半圆形上饰三颗红珊瑚,方 -形物上饰一颗红珠。
拉卜楞城镇居民在秋冬季一般穿用“察日”,其 面多为暗花绸缎或高档厚布料。领、袖、襟均饰少五 寸、多一尺左右的水獭皮(一般情况下,领袖处较 小,襟边缘较宽),“察日”的款式特别考究,装饰得 当,色调和谐沉静,给人多姿多彩、高雅文静之美 感。在拉卜楞丰富多彩的服饰艺术中,一种名叫“吾 吉合”(藏语,意为“枪手”,在一年一度的正月祈祷 法会上可以见到)的服装,其用料尤为昂贵,做工格 外细腻,堪称服饰之冠。精选黑羔皮袍子,挂高档毛 料面子,外罩的单袍用锦缎料缝制而成,边沿均镶 一尺左右的水獭皮,穿着时呈双层形;金丝缎的衬 衣,五彩缤纷的藏式龙头靴子(这种靴子一双就值 六、七百元),佩带珊瑚项链和象牙念珠串(服饰中 的昂贵装饰),还有用纯金制作的“喝吾”,这样一套 服饰要值万或几万元。
秋冬季戴的帽子有两种,一种用狐皮缝制,其 名为“哇夏”;
另一种用白羊羔皮制作,其名为“察 夏”。“哇夏”用狐皮、锦缎和少许棉布缝制而成,整 体呈圆锥体。外面用锦缎,里子为蓝布料,中间夹少 量棉花,锥体内外沿续狐皮,与锦缎相连缝,佩戴时 狐皮外翻,将最美部分外露,优美大方,风度翩翩。看其正面纯用狐皮而制,毛质天然;侧面呈梯形,后 面又显露出锦缎帽顶及周围的狐皮帽沿,这种帽子 一顶可值300元左右。“察夏”是用白羔皮配以绸缎 或布料缝制而成,顶部缀有一缙红缨络,一般多为 妇女、儿童所用。此帽看上去美观大方,使用起来暖 和方便,价值在百元左右。
(二)春夏装
由于春夏气候变换之因,人们一般穿用蓝布挂 里,面料考究的夹袍“热拉”,另一种是用璀緡缝制 的夹袍,名叫“抽拉”。年轻妇女一般喜欢穿用蓝布 挂里,面料为蓝、红色的绸缎夹袍,其名为“盖拉”。夏天,许多青年妇女喜欢穿用不同颜色、材料的齐 脚皱裙,形似旗袍,其名为“包拉”,不言而喻,这一 服饰在拉卜楞的广泛使用毫无疑问是受卫藏地区 服饰的直接影响。牧区男女喜欢戴圆顶宽檐礼帽, 一般为呢质。帽边有宽有窄,顶沿与帽内边连接处 有一丝绸条装饰,有的帽沿边有扣孔并缀以帽绳戴 在头上,挂在额下,便于骑马不至于掉落,颜色大都 以淡黄杂加白色为主。还有一种窄檐的礼帽,城镇 男女喜欢戴,而牧区男女又不大喜欢。
脚穿的马靴,藏语称其为“吉达尔”,这种靴子 有两种,手工制作和工厂加工。手工制作的较为古 朴,均用自熟的牛皮缝制而成,有长筒、半筒等款 式,有单、棉两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马靴除牧 区穿用外,其它地方很少有人穿。当今城镇男子一 般均着皮革厂制的长筒、半筒马靴,款式新颖,做工 精细,经久耐穿,有单、棉两种,颜色有黑、棕等。妇 女一般穿从商场购置的皮鞋,不穿马靴。
有关装饰方面,男士除佩带尺余的藏刀外,也有珊瑚项链,黄金、白银戒指。而女士装饰打扮笔者 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藏文版)1995年3期、《西 藏民俗》1998年第4期上已做了详细介绍,故在此不再多笔。
三、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中, 因此,他们的一切行为不会是孤立的、静止的,所处 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 意识行为,其中,对服饰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我们 知道,服饰是极其复杂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往往和 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联系,体现着民 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在它里面包含了广泛的社会 内容和众多的文化事象,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 又反映了人们复杂的社会意识、行为模式、民族观 念和审美要求等。
(一)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认为,拉卜楞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 体,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服饰是人们日常生 活的积累与升华,是思维美的一种外化。拉卜楞人 虽然生活在条件艰苦的高寒山区,但生活中从不缺 少美,并不断发现美。当人们长期生存在一种寂寥 与单调的生活中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克服寂寥的生 活方式。由于他们在生活琐事中尽情装饰和美化自 己,久而久之便形成现在相互攀比展示自己的心理意识,这种心理成为民间服饰丰富多彩的原动力,并为自己的生活形象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促 使本地区服饰的发展与革新。过去,藏袍的主要用 途是遮身避寒,由于草原民族居无定所,把它既当 衣服又当作被子使用。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 的审美意识有所改变时,于是开始追求镶水獭皮、 锦缎边等。如此,服饰也越过了其本身的意义,成为财富、地位的一种显示。是故,服饰社会心理学家高 莱说:“服饰是自我的镜子”;杨治良教授说:“服饰 所反映的个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和角色这两个方 面”,同时指出:“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套相应的 行为期望,其中许多是明显地通过服饰的表现来实 现的。”从实质而论,拉卜楞的消费方式就是把若干 代积聚下来的财富--服饰、佩饰等全部穿戴在身 上,以此来炫耀自身的价值和家庭的地位,这一生 活方式一直延续到拉卜楞地区的今天乃至将来。所 以,我们说,拉卜楞藏族服饰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 提炼和升华。
其次,拉卜楞服饰是宗教文化的载体,与藏传 佛教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知道,藏族是一个全民 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可以说,藏传佛教意识已渗 透到了藏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服饰也 自然地受到藏传佛教思想意识的影响。藏传佛教 讲究“圆满服饰十三事”(一为佛冠,二为肩披、三 为飘带、四为腰带、五为裙子、六为头饰、七为耳 环、八为项链、九为臂钏、十为缨珞、十一为手镯、 十二为指环、十三为足镯。一至五为绫罗五衣,六 至十三为珠宝八饰),这一直是拉卜楞藏族装饰的 标准和人们追求的境界。我们在前文中提及的“喝 吾”,原是用来装小佛像或高僧加持物的便携小 盒,后逐步精巧,成为既是宗教用具又是美观精致 的佩饰物,具有双重功效。不论是佛的十三种装 饰,还是护身盒,其本意最初是对佛的一种虔敬和 供奉,这也是信仰民众集民间服饰精华来美化心 目中的神佛,这种从民间审美升华为宗教精神的 产物,反过来又为美化民间生活提供了蓝本和追 求的视角。所以我们认为,拉卜楞服饰深受藏传佛 教文化的影响。
色彩是拉卜楞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整体 服饰对色彩的要求非常强烈,看上去和谐自然。在 服饰上,人们一般利用的颜色是红、黄、蓝、绿、白、 黑等,这些色彩包含浓厚的宗教意味,如蓝色象征 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绿色象征江河,红色象征太 阳(有人认为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这五 色可组成五彩哈达而又成为菩萨的服装。在这五 色中,除一般人很少用黄色外,其它色彩都出现在 衣领、袖口、摆边及腰带和饰品上,使藏袍更显示 出花丽的独特韵味。再如,关于(雍仲)图案在服饰 中的引用,它本身是象征永恒吉祥的一种宗教符 号,现在,人们把它缝制在服饰上,既有“护身符” 的作用,又可作用于服饰装饰。凡此种种,都可说明拉卜楞服饰与藏传佛教的深刻关系,也正是这 一关系,拉卜楞藏族服饰多数展示在一年一度的 寺院宗教活动之上,人们在完成信仰的同时,也在 汇展着华丽昂贵的服饰、表现着自我,扮演着角色。
第三,表现出了人们不同的心理动机。在心理 学上,凡反映在人的头脑中而引起活动、指引活动 去满足某种需要的东西,叫做这种活动的动机。从 总体上讲,人们的心理动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求 实心理动机、求新心理动机、求美心理动机、求名心 理动机、求廉心理动机和求胜心理动机等。对拉卜 楞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心理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求美心理动机。在这之前,应该说是求实 心理动机,以追求服饰的实际使用价值为主要目 的,这种动机的核心是讲究“实用”和“实惠”。求美 心理动机是从求实心理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不但要求实用,而且要求其欣赏价值,这种动 机的核心是讲求装饰和打扮。在拉卜楞,这种心理 动机和意识表现尤其是在中青年妇女中较为普遍。她们选择服装饰品时,不但特别重视饰品本身的造 型、色彩,而且要极其讲究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人们购置服饰时往往不只是为求实惠,在此基础上 还要得到美的享受,其对象主要是水獭皮、藏袍面 料、戒指、耳环、项链、腰带等等。
其二,求名心理动机。这是建立在求美动机之 上的一种以显示自己地位和威望为主要目的心理 活动,其核心是为了“显名”和“炫耀”自己。在拉卜 楞,虽然许多人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在选购服饰 和装饰品时都喜欢买名贵而超乎一般人消费水平 的装饰品。如此,或显示其富裕,或显示其地位之特 殊,或表现其能力的超群,从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 满足。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 济得以迅速发展是这种心理动机的主要物质基础 保障。
其三,好胜心理动机。这是一种以争胜为主要 目的心理动机。虽然有些人经济收入较低,但由于 为了赶上他人,甚至超过他人,以急切的心态选购 装饰品,从而求得心理上的满足。有些人看见邻居 或亲朋的装饰比自己的多而名贵,为不甘落后,那 怕是省吃节用,也要在短时间内设法买回来。这种 求胜心理在拉卜楞地区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 间、亲戚与亲戚之间相互攀比和争胜的现象表现得 极为突出,尤其是在城镇居民当中这种好胜心理每 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这里,我们应该肯定的一 点是,某些家庭的有些服饰即水獭皮、豹皮、金银戒 指、珊瑚项链、象牙念珠、银制奶钩等是这一家庭几 十年来积攒的财富。这些服饰经代代相传使用直 今,已成为家庭共有的财产。
(二)艺术特色
拉卜楞作为安多地区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其表 现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服饰文化已成为安多其它藏 区模仿和尽力追求的对象,具有广泛的普及性。拉 卜楞服饰不但有藏族传统的一面,而且有自己的地 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感,从这里面不同程度地反映 出了拉卜楞人民高度的智慧、丰富的创造力、较高 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因此,我们在谈论拉卜楞 服饰的艺术特色时离不开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其一,款式独特,整体美观,具有时代感和明 显的开放性特点。拉卜楞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 缘,许多地区群山起伏、沟谷纵横。境内气候可分 为寒冷湿润型和高原大陆型,受这一地理分布、生 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方式则为半农半 牧为主,纯农纯牧为副。为适应这一劳动生活环 境,由此,形成拉卜楞服饰的基本特点:大襟、斜 领、边饰十字花,十样锦;僧笛、水獭皮、皮毛、特制 布料;精干、轻便等这种为本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 款式。男士身着藏袍,头戴礼帽或狐皮帽,脚登长 筒马靴,身系藏刀,颈饰珊瑚或象牙念珠显得格外 潇洒英俊,而女士身着款式修长、色彩颜丽、典雅 的藏袍,头戴礼帽或狐皮帽,加之用金铸制的耳 环、戒指、珊瑚项链、银制奶钩等又显得分外文静 高雅、美丽动人、雍容华丽。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 活不断提高,人们的穿着,尤其是节日盛装以传统款式为基础,以高贵华丽的绸缎、织锦缎、特制布 等为材料,均向精美豪华、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 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和开放性特色,展示了拉卜楞 服饰文化的地域特色。
我们认为,拉卜楞地区服饰文化从复杂到轻便 再到新颖款式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它 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因为,历史上,这一地区就有 汉、藏、蒙、土等民族长期杂居。款式、工艺技术、图 案纹样装饰风格不但有传统的风格,而且又有新的 变化,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加工剪裁,这与民族的杂 居、时代的飞跃、审美环境的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民俗学和心理学角度看,一个民族的习俗与心理 不但与地理分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 而且与所处生活环境即周围民族、物质生活、人口 多少也有很大的关系。就服饰产生的实质而论,它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有 实用功能和审美性这两大功能。也正是如此,所以, 拉卜楞服饰具有款式独特、整体美观之特色。我们 认为,实用功能总和社会化功能联系在一起,如果 离开了实用性和审美性,就无法谈论它的存在的价 值即它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的重要标 志而继续存在,所以说,拉卜楞地区服饰的发展演 变过程正好做到了或适应了这一点,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在拉卜楞服饰中,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装饰,其 饰品遍及头、发、颈、胸、腰、背、腕、指等部(处),把价值观与美学紧密结合,把生活方式的特点融会于 服饰之中,把自身的价值及社会地位通过服饰来展 示于他人,形成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审美观念。从美 学观点而论,这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一大特征, 装饰服从实用的目的,装饰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 即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从价值观而论,它是 一个社会文化中的最高层次,同其它变迁因素相 比,有较大的稳定性,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环境下经 过长期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心理积淀或心理定势。在 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拉卜楞藏族人民中形成了这样 一个价值观,作为一个本民族的社会成员,一走进 社会首先就要为那些价值昂贵的衣饰、发饰、手饰、 颈饰等而苦苦追求,奋斗不息,最迟要在成家立业 的那一天就要展示给众人,若缺少其中之一,就会 弓I来别人的非议。从头到脚一身服饰和饰品一般价 值达几万元甚至更多,不言而喻,这里面有父母的 心血,也有自己的汗水。在本民族民俗、民风中,把 它佩带在身上,自然体现出它的使用价值。我们认 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特定的集体误乐和宗教场 所里,它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拉 卜楞藏族服饰不但反映了人们善于表达自己丰富 情感和高超技巧,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期盼以及人们那种向往安居乐业、喜庆平 安、追求自我、美化人生的心理状态洞时也表现出 了拉卜楞人自强不息、自食其力、勤劳勇敢、不甘落 后的民族格性。
其二,色着讲究、格调独特、醒目突出,给人以 美的享受。拉卜楞服饰在色彩、纹样上十分注重递 增排比规律,人们特别喜爱用红、黄、绿、蓝、橙、 青、黑等色来装饰自己的服装和头饰,给人以跳 动、活泼的视觉。人们大胆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反差很大的色彩相配,并巧妙运用 金银线衬托,取得极为耀眼而又明快和谐的艺术 效果,没有一丝造作之感,这就衬托出了拉卜楞服 饰生命之活力和人们极高的审美情趣。我们知道, 服装的视觉印象,是款式与色彩的具体反映。而人 们对色彩的反映比款式更为敏锐和直觉,成为构 成服饰本身的印象和感觉的重要因素,成为服装 的第一感觉印象。色彩不但能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而且能捕捉到观赏者的视线,成为目光的捕捉点, 使人悦目、激发情感。从商品的经济价值来看,色 彩又是服装构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拉卜楞服饰正 是以协调的色彩再加上良好的使用功能,达到了色彩丰富、造型精美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一特性也 正好证实了拉卜楞服饰是安多藏区服饰中典型代 表的这一共识。
世界上没有不爱装饰的民族,自我表现和装饰是人类的共性,只是各自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拉卜楞服饰的颜色构成和各种物质材料是其装饰 的基础,而人们新的不同动机和新的观念又推动 着这一地区新的款式和新的风格的产生。人们用 各式各种色彩来装饰服装,使之具有独特的装饰 效果,适应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用服饰这无声 的语言来显示地位,追求新颖、时髦。拉卜楞对服 饰色彩的追求与自己长期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一定 的关系,那青山绿水、万山遍红、层林尽染的自然 风光每时每刻都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产生共鸣, 他们将大自然给予的色彩运用摸拟到服饰中,从 而美化自身,达到自然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不但 醒目突出而又有美的享受。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 和时代的变迁,拉卜楞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更趋 完美,服饰上的美与实用美更加紧密结合。对此, 青年学者丹曲博士在谈论拉卜楞服饰时认为:在 藏族传统服饰艺术的基础上,涌现岀了不少的新 潮时装,不但为本民族的青年男女所喜爱,同时为 其它民族青年男女所亲昵,款式新颖的时装已展 现在世界服装博览的殿堂,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⑧
四、结束语
民族服饰和民族语言一样是民族形成、发展的 历史见证。拉卜楞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 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她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宝 库中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了 拉卜楞藏族人民的民族风格、民族习俗、民族文化 和民族意识等诸多特点。民族服饰是划分民族的依 据之一,它在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中占有重要位 置。随着藏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藏族服饰的研究 无疑有益于民族工业、手工业、旅游业的开发,有益 于民族文化生活的繁荣。所以,研究藏族服饰具有 广泛的现实意义。但服饰中过量引用珍貴兽皮如水 獭、虎、豹皮以及珊瑚等是一种不积极或不健康的 行为习俗,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 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注释:
①《昌都卡若文化》四川大学历史系编文物出 版社,1985年版,第145页。
②《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3期,第86页。
③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中国藏学 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82页。
④华锐·东智:《拉卜楞民俗文化》,青海民族出 版,2004年9月版,第172页。
⑤华锐·东智:《拉卜楞民俗文化》,靑海民族出 版,2004年9月版,第172页。
⑥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民族 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2页。
⑦丹曲:《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甘肃民族 出版,1997年8月版,第246页。
⑧丹曲:《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甘肃民族 出版,1997年8月版,第274页。
其它主要参考文献:
1、 刑煦寰:《美学·引论·撷论·评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
2、 《心理学》,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11月版。
3、 王娟编:《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4、 《艺术概论》,孙美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7月版。
5、 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7月版。
[作者华锐·东智系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副研究 员,《安多研究》(汉)副主编]
来源:《西藏艺术研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